特色板块

学院成功举办第十一期青年教师学术创新沙龙:2023年春季学期课程思政设计总结与研讨

发布日期:2023-06-21   作者:    来源:    审核:李伟湛、杜涛  
作者 来源
审核 李伟湛、杜涛

6月21日下午,艺术设计学院第十一期青年教师学术创新沙龙在南岸校区第一教学楼10312众创空间举办,主题是:2023年春季学期课程思政设计总结与研讨。学院副院长杜涛主持,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各系室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

第一阶段:2022年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经验分享

产品设计系主任罗显怡副教授以市级思政示范课程《产品设计Ⅱ(传统工艺与时尚设计)》为引,详细介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经验。在教学设计中,该课程明确了艺术、文化、技术和科技四大板块的思政要点。如将造物感知与启发结合,提炼出人文关怀,树立正确创作观和价值观;将技艺传承与重思考相联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设计自信,培养工匠精神;利用情景创设,构建思政融于心、精神融于手、审美外化于物的思政教学情境,强化学生从创意思想到实物展现的思政衍生。她还分享了善用软件工具完善课程展示图表的心得体会。

第二阶段:院级课程思政改革与教学经验分享

分享研讨一:《定制首饰设计》课程思政改革与教学经验分享

首饰设计专业教师陈婷以定制首饰为例,尝试引导学生使用新工具如AIGC相关软件ChatGPT和Midjourney,进行设计的辅助练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行动力。此次分享展示了多个学生概念设计方案,其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激活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索力,培养学生积极尝试使用新工具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享研讨二:《有趣的视觉艺术》课程思政改革与教学经验分享

视觉传达设计系教师刘耘非以“可爱的交大、可爱的家乡”为题,汇报了课程思政与美育教育成果。该课程在主题部分巧妙融入思政内容,如摄影技巧练习部分,鼓励学生发现生活的美,捕捉身边的趣与意,将审美理论与以美育人结合,润物于无声地贯穿在学生创作实践中;通过学习通、课堂讨论和分享朋友圈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专业热情。

分享研讨三:《交通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思政改革与教学经验分享

环境设计系教师杨凯凌提出,艺术教育要与思政教育双向融合,即艺术设计教育的文化内涵“艺”(艺术审美)“通”(工匠精神)“技”(技艺方法)“心”(内在修养),与思政教育道德要素“知”(道德认知)“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双线联动,做到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教学思想的深度融合,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让思政教育落地落实。

分享研讨:《空间创意设计》课程思政改革与教学经验分享

环境设计系教师陈子仟认为,设计的本质要从思维出发,而不是培养制图的工人。多元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特点,必将带来诸如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本土、批判与继承等关系的变化。特别是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迎接时代挑战,及时回应这一趋势,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分享研讨:《视觉设计创意》课程思政改革与教学经验分享

视觉传达设计系教师韩雪莉通过对书籍设计里的中国文化内容讲述,将设计美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展现了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以美育人的无限潜力。分享内容较为突出地呈现了视觉设计创意设计的实践成果,2022年我院书籍设计斩获多个奖项,作品丰富多元,精美有趣。

第三阶段:2023年重庆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参赛经验分享

今年,李伟湛副院长及团队负责的《绿色设计观念与方法》不仅获得重庆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并且冲入国赛角逐,取得了我院教学比赛历史性突破。他从理念与目标、学情与痛点、思政与融入、举措与特色、评价与反馈和成效与辐射等六个方面,对课程思政改革与教学创新进行了分享。以问题为导向,从人、物、事、政、理和场维度,构建系统性、结构性的思政基因图谱;在溯源、探索、应用和展望等绿色设计的流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实现课程以文化人、以美育人。

最后,学院党委书记刘建新同志总结发言,高度赞扬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新成效,对每位老师课程思政建设汇报进行了点评,并要求大家从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提升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整体设计上来。他指出,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在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筑牢师生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大家要统一思想,把行动统一到学院的重点工作、进度安排、预期目标上来,着力解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失语”“失踪”的问题、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的问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融合不够的问题,不断总结凝练成果,形成学院一整套经验做法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