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ent学生工作

【2020届优秀毕业生风采展】学海泛舟——朱利娅

发布日期:2020-06-07   作者:朱利娅    来源:蒋志强    审核:李世佼  
作者 朱利娅 来源 蒋志强
审核 李世佼

 

座右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设计启蒙回忆录

“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这是此前我向往美术绘画却不去尝试而未成为艺术生的遗憾。这种迷茫的状态所幸随着大学生活而结束。现在看来大学其实就是一个纠正和发现自己的机会,充分明白想要追求的是什么,然后放开了手去干。于是我怀着从前隐匿的对美术绘画与艺术的向往,以非艺术生的身份在大学选择了工业设计专业,而我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了。

造型的美观

还记得大一第一次上专业课,我当时打算做一款壁挂式的空气净化器。在当时一同上课的同学都是从同类产品或者是从空调这类相似的外观上去借鉴,而我则选择了iPhone这类完全不同的产品,学着给产品四周加上一圈金属边框来增加立体感。这款在当时与众不同的产品自然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冥冥之中我内心的种子就此发芽。尽管如此,但iPhone设计金属边框的理由,是它本身就是这样外圈包裹的结构,这一圈金属边框在提升了美观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产品可以更坚固耐用。但彼时才疏学浅的我设计的金属边框就纯粹是个装饰,没有任何意义,甚至金属边框的存在,让出风口的位置变得异常尴尬。还未成长的我只做到了形似,并没有领悟到iPhone4的设计优秀的真正原因。在我当时对设计粗浅理解下认为:设计,是造型的美观。

当时得到的认可似乎也印证了这点,想要让产品销量红火,做一个好看的造型就可以了。于是在那段时间,我都在不遗余力地往产品上增加着装饰,并且为了能在造型的表现手法上有更多的拓展,在借鉴的元素选择上越来越大胆,在创造新造型的道路上越走越偏。以至于后来的工厂用空气净化器的设计上,为了体现工厂刚毅的感觉,甚至借鉴了鲨鱼的鱼鳃来制作产品的出风口。然而这一次怪异的造型并未得到认可,也便在这个时候,我第一次对心中的设计理念产生了怀疑。

实用的极致

彼时大二的我正值瓶颈。某天,百无聊赖的我甩着钥匙在阳台看着风景,无意间看到了风把衣架吹落的场景。突然我想到手上的钥匙串被自己怎么甩都不会掉,是因为它有一个圆环。那衣架的钩子上也是一个圆环,那不就能解决被风吹落的问题吗?于是我便有了这样的构想,把衣架原本的一个钩子变成相互反正的两个,使用时对着晾衣杆往上一推,接着再旋转一下即可。与传统防风衣架用卡扣做的设计相比,新的设计把结构简化到只需要一根铁丝就能完成,不存在精密度问题,极大地简化了成本,更提升了产品的使用寿命,而且这种结构也可以自行调整以适应不同晾衣杆的直径大小。

总之当时的我对这个设计非常喜欢,也第一次意识到了原来设计并不用刻意去思考造型,只是单纯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造型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于是之后,我对设计的理解就变成了:设计,是实用的极致。

从那时起,我开始热衷于在产品本身的结构上做改进,甚至为了能够达到极致的感觉,开始疯狂运用起“减法设计原则”。

艺术的释放

后来在某次课堂看见了陀螺椅(英国设计鬼才西斯维克的作品),我当时第一次看到这个作品时只觉得不可思议。它抛弃了传统椅子四平八稳的结构,做成了一个陀螺的样子,当人们坐在上面时会不由自主地不停转动起来。按照我当时对设计的理解,这样的椅子并不具备什么极致的实用性。与此同时我也逐渐发现,如果在设计上只追求实用的话,一旦产品达到它的实用性巅峰后,那设计似乎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比如,筷子的造型上,方形的后端用来保证它被放在桌子上时不容易滚动而掉落,而圆形的前端设计则是让人们夹菜时可以更方便。这样的造型已经无懈可击,以至于筷子这几百上千年来几乎没有什么新的设计上的变化。所以也许实用性的确很重要,但它并非设计的全部。于是我又回过头来仔细研究了一番陀螺椅,直到知道陀螺椅是基于“艺术无用论”的理念而被设计出来后,我突然明白原来设计是可以不用过分计较实用性,而是朝着艺术的层面去发展的。从此以后,我对设计的理解就变成了:设计,是艺术的释放。至此以后,我的作品里逐渐变得更为艺术化与哲学化,充满了我自认为意味深长的实验性的探索。

在某一天,我发现人们对时间的概念越来越薄弱了。曾经我买了8月8日凌晨的机票,那按道理,应该在8月8日晚上赶到机场,但当时的我却8月9日晚上才悠哉悠哉地前往机场,以至于错过航班,这种事别人也时常发生。有时候一秒钟的变化意味着日夜交替,冬去春来,在时钟的显示上,却只是变成了一串简单的数字,即便时钟的确在不停地走转,由于人们把时间等同于数字了,也就使得时间没有了连续感与变化性。毕竟只有在某一事物的面积或者数量在增加或者减少时,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个事物的的确确在变化。而数字无法直接表现出这样的感觉。

因此当时的我认为将时间数字化的做法,导致了时间观念被削弱,为了能够真正表达时间的流动变化,就应该把时间给可视化。所以当时我以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观念为出发点,决定以“光”为元素设计一款时钟。以外圈60个灯光作为秒,内圈12个灯光作为分,让这些灯光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亮起或者熄灭,来模拟“轮回”的感觉。而这个时钟会在使用时不断变得越来越亮,亦或是越来越暗。通过这种视觉变化来刺激人们的感官,引起人们的注意,以表达出“时间正在不断流动”这一内容。

理念的争议

在设计这款作品的过程中,我又逐渐发现不同的人对待时间有着不同的看法,有时是疲惫焦躁的,有时又是懊悔无奈的。总之无论哪种,都似乎表达出了人们面对时间时的迷茫与不确定。那么比起用时间可视化的方式去记录时间,也许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去感受时间,了解时间,产生对时间的思考,以形成属于自己的时间观念,让人们对待时间的看法更加具体且坚定,使得忙碌追赶时间时也不会觉得疲惫,悠闲浪费时间时也不会觉得空虚。于是我再次以“光”为元素,以“时间可视化”为主题,做了另一个设计。

这另一个设计里,我觉得时间像沙子般十分容易被握在手里,但稍不留意,时间也会像沙子般从指间悄悄流走,从时钟里灯光亮起的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变越大,来模拟沙子越堆越多,面积也越来越大这一感觉。由于完全抛弃了时钟指示时间的这么一个功能,这也使得这个作品得到了很多争议。在与别人的争论下,当时的我不但没有觉得自己的设计有什么问题,反而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并对设计又有了新的理解:设计,是理念的争议。

在当时我才疏学浅的认知里,所有经典且传世的伟大作品在诞生之初都是饱含争议的(例如外星人榨汁机,又或如梵高画作),因为设计师是通过设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的,既然思想是主观的,那被设计出来的作品拥有争议也就理所当然了。而且有了争议才会有讨论,有了争议才会有思考,一个作品可以引发人们的讨论与思考,这是设计师们最愿意看到的事情。

虽然当时的我并不在意普通人的那些争议,但我还是逐渐对当时的设计理解,产生了一些动摇。正如之前做的时钟设计,比起普通时钟来说艺术化了不少,同时却也让时刻的显示变得不再精确一样。虽然这一理解比起最初的理解来说,似乎是深刻了不少,但也让我对设计的认知范围变得越来越模糊。设计固然可以有争议,但设计既然是作为不断抛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存在,只有争议的话,设计就似乎显得过分空洞了些。争议过后,设计又该如何去进一步发展呢?设计究竟应该是去体现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还是应该满足设计师自身的表达欲望?

四年时间,我在进化、更替、循环的过程中见天地、见众生,而今后我将带着这些疑问与那些不成熟的作品一起踏上了未来的路程去见自己。

                                    (指导老师: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