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重庆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2022级《交通室内空间设计II》课程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实践。在何顺平、万展志两位老师的引领下,同学们以“桥下空间再利用”为切入点,开展场景项目式教学,将课堂延伸至重庆下浩里老街、龙门浩老街及北滨路N37桥角角桥下空间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实地调研、多学科交叉与场景化设计,同学们探索桥下空间从“城市边角料”到“活力纽带”的转型路径,上演了一场教育模式与城市更新的“双向奔赴”。


重庆,凭借其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素有“桥都”的美誉。然而,在过往的城市发展中,部分桥下空间存在被忽视甚至边缘化的现象,沦为城市中的“灰色地带”。《重庆市城市桥梁桥下空间使用管理规定》的出台标志着城市空间治理迈向精细化新阶段,桥下空间这一曾被遗忘的角落,开始进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视野,成为挖掘城市潜力、提升城市品质的新方向。


此次教学实践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以真实城市问题为导向,创新性采用场景项目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场景即课堂,问题即课题”的理念贯穿始终,充分整合环境行为学、建筑学、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等多学科知识,构建起“在场景中学习,为场景而设计”的全新教学模式。老师带领同学们深入桥下空间现场,通过细致的空间感知、精准的空间数据测绘以及对桥下使用者的深入访谈,全面剖析桥下空间的现状与潜在价值。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桥下空间作为城市“灰空间”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更促使他们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城市问题的解决中,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后续,同学们将继续围绕桥下空间展开设计工作,用设计语言诠释“城市微更新”的深刻内涵。他们所提交的设计成果,不仅仅是精美的图纸与精致的模型,更是一份饱含热情与智慧的“青春提案”,承载着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
艺术设计学院的此次教学实践,为城市更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智慧。随着课程的持续推进,重庆的桥下空间将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魅力,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新名片,而艺术设计学院也将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领域中探索前行,书写更多教育与城市共融共生的精彩篇章。